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文字的首次整理汇集

时间:05-07 民间故事 提交错误

唐王贤画《木芙蓉》(1921年)

王献堂(1896-1960),中国现代历史考古学家、图书管理员、博物馆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山左乡文献和各类文物的收集、保护、整理。 他仔细地调查了他所看到的一切。 即使年老体弱,他仍然前往野外考古遗址,获取第一手资料。

王献堂对文字学、文字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许多观点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内容之广度和文字总量令人惊叹。 他还为现代图书馆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作为山东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文化博物业的奠基人,王献堂不遗余力地推动当地场馆的可行性发展,客观上帮助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博物馆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将来。 这一切都可以从公开的信件和大量保存下来的材料中得到详细证实。

王献堂在金石、篆刻、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着非凡的艺术造诣。 他能书法、绘画、篆刻,很早就开始创作。 但由于他一生醉心于学术,因此作为消遣的书法、绘画、印刷作品十分有限。 在学术上,他可以“博大”,也可以“深厚”。 碑刻历来为世人所研究。 王献堂在关注这些传世名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视角转向了那些不为人所重视的领域。 他还对残破的砖瓦、竹木屑进行了一些阐述,并引用了文献。 ,或者参考同行的意见,然后形成自己的解读结论,说出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王献堂的考古内容几乎包罗万象,人们可以从《王献堂书画题跋集》中一睹其全貌。 本书是第一部王献堂金石书画碑刻、碑刻汇编。 校长张树学、李永辉多年来广泛搜寻,“收集整理了王献堂先生所藏历代金石碑刻、书画及相关文字精品500余处”。 余下章节千余篇,按钟、鼎、彝器、古币、印章、石刻、砖陶、书画等七类编成一卷。 展现了王献堂学术生涯的不同寻常之处。 作品中呈现的文章能够充分联系和分析时代文字的特点,大多具有可读性。

20世纪50年代末,南方收藏家马国权专程到济南大明湖拜访正在撰写《现代印度人传》手稿的王宪堂。 尽管王献堂当时病重正在养病,但他仍然坚持在马氏携带的青铜器上题拓、跋跋留念。 马国全写道:“余福兵先生写了长篇跋文,详细记载了此簋的出土地点,为世间学者所未及,其学识之渊博,令人敬佩。特别适合其他事情。” 今天,人们在《唐代王贤金石画碑跋集》第一卷中,有幸看到这本碑跋的全貌,知道那是1959年的事了。与王献堂同时完成碑文的还有历史学家顾颉刚、考古学家郭宝俊,以及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于胜武、唐澜、胡厚轩、徐钟书、张正祥、徐森宇等。 、王福安、黄宝旭、张履学、沉寅默、谢稚柳等。 此幅大题跋可谓“诸贤齐来”。

王显、陈结其收藏的唐代旧藏毛贡鼎全形拓片

世界上对王献堂相关印章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大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的《五镫精舍印》一书。

“吴镫精舍”是王献堂餐厅的名称,《吴镫精舍印》是他的印学之一,写于1935年至1937年间,当时王献堂四十岁左右。 全书涵盖印章历史、印谱谱系、印形、印文、印鉴鉴赏、真伪鉴定等专题,共179章,24.5万字。 文章对各种印章起源的梳理、古代文字的个案研究以及对古代法律制度的讨论,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是齐鲁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王献堂遗书》丛书之一,1985年上半年出版后,在地区引起热烈反响。

《五镫印》的可贵之处在于,该书不仅仅讨论单个印的问题,而是以印为核心问题,涉及面广泛。 这些文件相互印证。 他们在辨别真相的同时,也提出辨别谎言。 在审美的同时,他们也引出了考证理论。 本书涵盖了我国传统印章的方方面面,但绝不是一本一般印章启蒙的通俗读物。 作者站在考古学的历史维度,用实物证据系统地阐述了与古代印章研究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例如,书中引用的有《汉魏六朝印章字数举例》、《印体演变》、《仿印、苗篆》、《泥印》、《外文印章》、《汉代官印制度的差异》、《顾氏古印集》。 典型文章如《十钟山房印》、《玉斋经鉴》、《齐鲁各家藏印》、《印记编选》、《高南府流印山房集》等,无论章节长短。都是,都是,每一个新的领悟都来自于引用经文。

王献堂一生所见古印之巨量,历代手工印章之多,其个人藏印之精美,鉴定之高,在民国时期齐鲁地区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的。 正是由于他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他在鉴赏活动中往往能够一击即中,判断出商品的真伪和品质。 长期以来,王献堂始终从形制、材质、文字、产地、收藏工艺等各个角度审视印章的特性,问活水之源,寻木之本,并留下大量充满灵感的序跋。 。 古代印章的种类繁多,面貌也多种多样。 由此,人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篆书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整个古代文字体系的熟悉能力。

“平乐银路”

早在1938年,当时著名教育家、学术带头人傅斯年在《致中英耿耿基金管理董事会》的一封专门信中说:“山东省图书馆馆藏丰富,是一位考古、历史方面的人才。” 1984年,时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的张正祥和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夏鼐联名致信文化部:“王献堂先生是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近百年来少有的一位著作和手稿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者。” 1994年,孔德成先生在《王献堂先生墓志》中写道:“盖先生一生学术大师,目录、编纂、校勘、训诂,集字、音、器之学于一身。” ,与古老的历史融为一体。”

20世纪30、40年代,献公先生将自己亲笔拓片和亲朋好友赠送的拓片分类粘贴成册,署名《冷金冷石铭》。 我想到了这一点。 从字面上看,所谓的“冷金”、“冷石”似乎冷冰冰的,但我却清晰地感觉到,这些献公用一生的时间去收集、保护,然后无私弘扬的文化瑰宝,象征着绵绵不绝的伟大事业。民族精神。 正是他,总是以那无比火热的赤子之心和报国的热忱,给那些世间冰冷孤独的文字带来了生命的温暖。 同样,张树学、李永辉费尽心力编撰的《唐代王贤书画题跋集》,也是暖心之言。 作为王献堂的后人,通过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我特别感受到王献堂“隔代知己”对献公的温暖感情。

【王献唐金石书画题跋文字的首次整理汇集】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