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汾阳郡王郭子仪:居功不傲 忠勇传家
山西省汾阳市位于吕梁山东麓,濒临汾水。这里春秋置县,秦汉时期隶属太原郡,是中华郭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唐汾阳郡王郭子仪根祖汾阳,属太原郭氏望族。其先祖因官迁于陕右(即陕西)。唐通天二年(697年),郭子仪出生于陕西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异等被朝廷擢用,历官左卫大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等,逐渐成长为大唐王朝镇守北庭的高级将领。
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年近花甲的郭子仪奉诏率部平乱。七年间,他身先士卒,领军浴血奋战,收复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驱除外敌,力挽大唐于将倾,立下了再造唐室的丰功伟绩。唐肃宗曾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高度评价了郭子仪保全李唐江山中的重要作用。唐德宗下诏褒扬郭子仪,诏书中云:“天祚有唐,奕奕重光。力扶天柱,唯赖汾阳”,并进尚父之尊号。
郭子仪因功加司徒,封代国公,晋位中书令,封爵汾阳郡王,被李唐王朝倚为柱国之臣。逝世后,谥封忠武。后世称其汾阳王,或郭忠武王。
郭子仪八子七婿,且多以功名显身,忠正立朝。郭子仪挚友李白曾有诗曰:忠武英声振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
郭氏积庆如此之厚,与汾阳郡王郭子仪亲身倡导践行的郭氏家风族规有着莫大的关系。
郭姓由虢转而得之。虢国为匡扶周室,征战四方,屡立战功,以忠于王室、勇猛尚武著称。忠勇是郭氏家规族训中一以贯之的传统,历代郭氏家规族训对步入仕途者,必加以忠武之训诫。
郭氏家规《仕进篇》有这样的规定:“仕进王朝,务尽忠报主,慎勿欺国嚼民……居官者必致身事君,出为忠臣,斯愈见处为孝子。夫然后可以报主,可以光宗。”
郭氏家族之忠与孝互为表里,忠与勇统为一体,家国情怀共滋同生,忠勇之义更多体现于知行合一、恪尽职守、勇于作为、勤政为民。只有真正将修身之功化为安邦之为,忠心坦荡,不欺其君;博爱苍生,不嚼其民;公道守正,不生奸邪;淡泊利欲,不苟富贵。唯照此行,方可外为忠臣,内为孝子。
郭子仪是郭氏家族忠勇家风的杰出典范。作为大唐中兴名相,郭子仪功高权重,但他忠君爱国,居功不傲、勇于担当、谦恭自省。
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相州兵败,朝廷罢郭子仪兵权,他朝闻命,夕就道,毫无纤介。宦官程元振进谗离构,他不正面争执,而是将代宗所赐千余篇诏书进呈,以明心迹。当朝廷国库空虚之时,他用自己的俸禄购买军马,亲自带领士兵屯田种地、生产军粮……赢得了当世与后人的敬仰。
乾隆曾这样评价郭子仪: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唐之子仪,名显烁,惟其忠义笃诚深限于心故也。
一个人、一个家族忠勇之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敬祖、睦族、孝悌、尚俭、力耕、课读等系列的家教,历经天长日久的家风熏陶,才能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
忠臣自古出孝子。孝是忠义形成的奠基石,敬祖孝亲为做人之根本,因而孝道是历代郭氏家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麻冈《郭氏家规》要求族人必守大节,其要义曰:“人生必恪守大节,事亲不可不孝,事长不可不悌,事主不可不忠,交友不可不信。”
忠孝、悌信、谦和,勤俭、正大、光明、不求回报。郭氏家族秉承的这些家规族训,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髓。
清廉不贪,勤俭不奢。《崇勤俭》《戒奢侈》是历代郭氏家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要义曰:创者多俭德,守者多奢华。祖宗苦俭约,不知几经积累,家道始克。裕及子孙,承其基业,任意耗费,曾不旋踵。货财立尽,虽曰家运,岂非人事使然。古人云勤可补拙,又曰俭可养廉,此语可为龟鉴。
汾阳王长子郭曜,破虏有功,居家勤俭自处。曾孙郭承嘏官至刑部侍郎,秉承家训,温良谦让,清白守正,及卒,家无余赀,全赖亲友为办,方入土为安。
郭氏家规不仅要求仕宦者具有忠勇精神,对不入仕途者同样要求严格,告诫要奉公守法,各尽其职。郭氏家规《历臣职》篇中这样要求:“不仕者,居王土,均王臣也。各当奉公守法,钱粮丁役,依期输纳,期为良民。毋得肆意拖延,搅侵欺侵,影射飞诡,上罹官刑,下累族偿,切宜诫之。”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郭氏家规中的忠勇精神,在家族后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
清乾隆时,郭子仪长子郭曜后裔、汾阳市孝臣村郭继傅,急国家所急,毁家纾难,一次为国捐金3000两白银,亲自押送晋商捐献的百万军资入川,支援金川战事。乾隆感其继承了先祖郭子仪忠君爱国之门风,赐其改名为郭继仪。
郭庆兰,汾阳医院高级护校毕业,北平协和医院护士。在晋察冀根据地,先后与白求恩、柯棣华一道在生死线上抢救将士,后与印度友人柯棣华结为连理。作为两国的友好大使,多次受到两国的接见。
郭兰英,原汾州府平遥县人,以一曲《我的祖国》唱红大江南北。这位艺术家对党对国忠贞不渝,始终以忠于祖国、忠于为己任。
汾阳王郭子仪忠武之家训,也深刻影响了汾阳地区的民风民俗。有宋一代名将狄青,以郭公汾阳为,十年征战,匡卫大宋,成为柱国之臣。他忠勇、仁义、诚信,谥封武襄,是汾阳青史又一位良将忠臣。
汾阳民间舞蹈地秧歌,别具一格,刚健硬朗,武气英生,传说为汾阳郡王郭子仪庆捷而创,至今仍在汾阳舞动不息。
从唐代开始,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向全国各地迁徙,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郭氏后裔遍全球,形成中华郭氏大家族。
世界郭氏宗亲会成立于1982年,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越南等数十个国家的郭氏后裔,通过这个平台,追寻根祖,共商发展。
郭氏后裔 郭杰:
我们希望后代能将“忠”“勇”二字代代相传,不断绵延发展。
相国家声远,汾阳世泽长。汾阳王郭子仪居功不傲、忠勇清正之家风,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座历久弥新的精神宝库,生生不息,教育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辈!
为什么斗不过小人?按鬼谷子的三个步骤走,让对方服服帖帖
人这一生总会遇见形形的人,有贵人相助的同时,也有小人随行。对于贵人我们要学会;而对于小人,我们则需要远之。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战国时期的“谋圣”鬼谷子的想法,遇到不好相处的奸恶小人,我们要以智取胜。我们通过鬼谷子的三句话来说明一下。
第一点,是先防备。鬼谷子说:“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人做事一般都会低调行事,比较隐秘,只有那些愚蠢的人才会张扬跋扈。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而高调时而低调,我们要学会分辨。
我们可以从唐朝名将郭子仪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子仪功高权重。由于身体不好,在家养病。养病期间,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卢杞这个人呢,臭名昭著,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奸佞小人,而且这个人长相奇丑无比。郭子仪知道他要来后,立即让家人回避,留他一个人待客。卢杞走后,家人来到病榻前问郭子仪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相貌丑陋,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见到他万一忍不住笑出声,他一定会心存嫉恨。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果然实行报复,把过去得罪过他的人通通除掉,唯独对郭子仪还比较尊重。可见郭子仪隐蔽低调地防备小人,避免了许多麻烦。
但是仅仅防备小人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反其道而行之,给小人利益诱惑。鬼谷子说:“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这是说,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就要先付出一些代价。恰巧小人喜欢利益,适当的利益可以使小人为我们所用。在这过程中,我们能够摸清对方的底牌,掌控他们的心理,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游刃有余。给他们尝了甜头之外,要更加严防死守。鬼谷子说:“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
面对奸恶小人,严防死守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忍住厌恶,容忍小人。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退让,与小人和平共处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欲擒故纵的智慧,容忍小人让他放松警惕,或许不久对方就会露出他们兴风作浪的真面目,引起公愤,或者犯下错误。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是每一条都充满着智慧。与小人相处并不容易,历史上齐桓公曾信任竖刁和易牙两位小人,齐桓公提起没吃过人肉,易牙就将自己的儿子烹煮献上,得到齐桓公宠信。而齐桓公最终被这两位小人所害,一代霸主生生饿死。可见与小人相处不易,我们须得将鬼谷子的三招并用。
清朝第一个状元:书法一字千金 立志当嫪毐
吕宫府
清朝先后出过141个状元,其中江苏常州一地就有状元4人。出生在明末的吕宫,在崇祯时已是举人,他娶的妻子是明朝状元、常州人杨廷鉴的的妻妹。清朝建立以后,吕宫是当时常州人中最早归顺清廷效命的名士,为众人所不齿。顺治四年,吕宫来京参加督试,并力挫群英,一举夺得状元,成为清朝招贤揽才的第一个状元。相对于其赫赫名位,吕宫的书法却不被人知。事实上,他是清初最著名的书法名家,清人在其《皇清书史》中,将其列名第一,只可惜他的作品流传绝少。上海博古斋专场曾以三千万展拍了吕宫的一幅篆书,其内容录自著名的《銮车》。
銮车
吕宫的夺魁,固然由于他有精湛的学问,但另一方面也与鳌拜有关。吕宫与鳌拜本素不相识,鳌拜当时功高权重,声威显赫,碰巧的是,最后殿试,鳌拜担任巡场,认识了吕宫,并且一下了就喜欢上他。原来清初规定,考生要跪着做题,在这些东倒西歪的人中,有一人跪着就如同站立,稳稳当当,对比全场,犹如鹤立鸡群,鳌拜心下便有几分佩服,又见他生得仪表端秀,心里更增添了几分欢喜,再转到他跟前一看,得知他叫吕宫。后来,在评定前十名呈皇帝审定时,鳌拜坚持要把吕宫的卷子排在第一,最后,顺治看了也相当满意,于是朱笔一点,吕宫就这样成了清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个状元。
孝庄复原图
吕宫不仅文章写得好,人长得俊秀,而且还很有野心。由于他“气宇清明,神采飘逸,风流倜傥”,也为他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危机。当时顺治帝是个幼皇,主持朝政的是皇叔多尔衮,皇太后听政。皇太后是一位出色多情的美人,靠维持叔嫂暖昧关系,保住了儿子的皇位。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后,皇太后以“听政问事”藉口,经常“召幸”相貌俊俏的大学士吕宫。
离奇的是,顺治十二年,吕宫突然打了一个得大病的报告,未待批准,便离京回到常州“养病”。关于这段秘闻,吕宫的后裔历史教授吕思勉在《中国史籍读法》中写道:“我清初的祖宗吕宫,是明朝一个变节的士子,他入清朝便考中了状元,官做到大学士,其时年事尚轻,可谓一帆风顺,却忽然告病回家,这是何缘故呢?我听族里的人说:由于当时的皇太后和他 通 奸,他知道主圣,嫪毐是做不成了,将来必遭奇祸,所以托病回乡。 文章来源:文天下任俊
【功高权重、功高权重续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