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商 念白版
参商 念白版 原曲:《诺》 剧本:乖梓颂 剧情后期:陶晓【KA.U】 填词:息十二 原唱:不才 翻唱:戏梦仙 李傲血:阑珊梦【星之声】 叶文水:轩ZONE【翼之声】 女童、少女:杨一【KA.U】 管家:赤月【律之流声】 中年傲血:(吟诵)(沧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zàng)。 【回忆年少时期】 李傲血: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zàng)。哎唷!你干嘛打我! 叶问水 :(笑骂)呆子,说了多少遍了,是秋收冬藏(cáng),藏就是收藏起来的意思。 李傲血:(抱怨)都说了我不喜欢念书,我喜欢学打仗! 叶问水:(轻笑)你连尽诛宵小天策义都不明白,怎么打仗? 李傲血:你知道的,你来教我! 叶问水:(笑的得逞)不教~。 谁念这天地玄黄 算不到动如参商 与天共争岁月久长 鬓如霜 痴痴念宇宙洪荒 盼几个寒来暑往 我愿年岁将过往秋收 冬藏 【参军前夕】 叶问水:(再次强调)你确定要参军? 李傲血:(兴奋)嗯! 叶问水:(怅然)你要知道出了这藏剑山庄,我便再护不得你。 李傲血:(开怀)那时便换我来护着你罢! 相思已露结为霜 遥想君已着寒裳 东都千骑赴沙场 诛宵小 或 率宾归王 【场景:战场背景] 李傲血:(信念)问水,问水,问水……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 新人旧酒 何忍红烛光冷透 可盼我归来 魂兮徘徊 贺携手 君归未归 不忍看辰宿列张 谁念过 千字文章 秋收冬已藏 前尘已忘 问山问水未还乡 秋已过 冬来小雪 落在谁发上 黄泉路上 是否独行路漫长 恨只恨 我来不及 陪你走这趟 【场景:山庄!】 管家:(慌张)二少,二少,京城传来的消息说,天策左翼军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叶问水:【茶杯打翻】(颤抖不可置信的惊愕)你说什么? 管家:少爷少爷你去哪啊!这喜服还没换呢!【踉跄跑走】 痴痴念宇宙洪荒 盼几个寒来暑往 我愿年岁将过往秋收 冬藏(cang) 【死里逃生,傲血重伤。场景:山洞】 小女童:爷爷,这里有个人! 李傲血:(完全无意识)问,水,问水,等我…… 小女童:(低声)好多血……(回头高声叫唤)爷爷这个人头上流了好多血。 相思已露结为霜 遥想君已着寒裳 东都千骑赴沙场 诛宵小 或 率宾归王 【场景:几年后的战乱遗址边的小村庄】 叶问水:小友,请问安东会战的地址是在前面么? 少女:是啊,出了城门再走三十里就是了。 叶问水:谢谢。【较为沉重的步子】【OS】(叹气)(自嘲)呵,呆子,我终于来看你了。 少女:不客气。 【错过,少女目送叶问水走远】 少女:(大声)傻大个傻大个,刚刚我遇到一个人,好像是你们京城的耶。 李傲血:(碎碎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xiù)列张…… 少女:【拖着他走】走啦傻大个,回去吃饭了。 李傲血:好... 新人旧酒 何忍红烛光冷透 可盼我归来 魂兮徘徊 贺携手 君归未归 不忍看辰宿列张 谁念过 千字文章 秋收冬已藏(zang) 前尘已忘 问山问水未还乡 秋已过 冬来小雪 落在谁发上 黄泉路上 是否独行路漫长 恨只恨 来不及 陪你走这趟 新人旧酒 何忍红烛光冷透 可盼我归来 魂兮徘徊 贺携手 君归未归 不忍看辰宿列张 谁念过 千字文章 秋收冬已藏(zang) 前尘渐忘 忘山忘水忘故乡 鬓已霜 却不能忘 秋收冬藏(cang) 藏(cang)过往 错过 恨只恨此生长 【回忆结束、回到现实】 中年李傲血:(仍旧痴)日月盈昃(zè),辰宿(xiù)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zàng)。【停住】问水,是藏(cáng)还是藏(zàng)?{意指两人的感情是收藏了?还是埋葬了?} ------END-----
成语“动如参商”出自何处?
“参”与“商”的故事,见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减,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高辛氏”,传说是黄帝的曾孙帝喾,距今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帝喾十五岁辅佐颛顼,封于辛,号叫高辛氏,其后代颛顼王天下,建都于毫(河南偃师)。
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的这段话意思是:上古时代帝喾的两个儿子阏伯和实沈互不和睦,每日寻衅操动干戈,以致后来互相征讨。帝喾便迁阏伯于商丘,在东方;迁实沈到大夏,在西方。
“参”与“商”原来都是星宿名。参星群有七颗星,二宿之一,属猎户座,在西方,距地球四百六十光年;商星,古称心宿,即俗称三星,属天蝎座,黄昏以后升起在东方,夏季在南方天空。
两个星宿互不相遇,旧时常以参、商比喻兄弟不睦;后又以“动如参商”、“参商之阔”形容朋友间久别不遇。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中说:“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吴季重是吴质的字,曹丕也有《与吴质书》)。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都是比喻遥相怀念,久别难逢之情。
赏析丨文吉儿:一轮明月·《水调歌头》
一轮明月:《水调歌头》
文/文吉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东坡词历来备受推崇,这首《水调歌头》更是苏轼被推上宋代文坛盟主之位的奠基之作,古今激赏无数。恰《苕溪渔隐丛话》语:“中秋诗,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诗尽废。”
前引·醉与怀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算得少年成名。嘉佑元年,其父苏洵带着兄弟二人进京应试,年仅21岁的苏轼凭一篇策论名动京师,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对其评价是:“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本以为怀才得遇,从此仕途光明,然而诡谲的让这位少年才子受尽磨难,终是被迫远离京城,开启了流放般的宦海人生。
“丙辰中秋”,这一年的苏轼已过不惑,时任密州太守,胞弟苏辙被贬济南,二人相距数百公里之遥,已是七年未见。岁光奔迫,功业未就,中秋本该是团圆佳节,阖家共享天伦之乐,但酒宴散去,只剩游子孤身,更添怅惘之感。
望月怀远,酒入愁肠,深微一笔,聊以遣怀。对于苏学士而言,目之所及,无不可入文章。借着“欢饮”“大醉”,痴痴懵懵,五味杂陈,为接下来的“天人合一”化境做了铺垫;且同处仕途失意之时,手足相惜之情倍增,故“兼怀子由”。
前引十七字所述,是该词的背景,也是情怀的基调。它非欢愉之作,也非凄苦之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说:“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纵述·天与地
词以月起兴,念之悠悠,追问迫切,首先形成一种孤高旷远的氛围,充满神秘色彩,可谓构思奇绝,隐约可见魏晋游仙诗影。夜空清寒,超然尘垢之外,仿佛万物主宰,那么,它是否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不晓何来何去,未知今夕何夕,天上人间,蹉跎自误,不外是岁月催人老之慨。
然而,问月,问天,归根结底是一场自问。若人间不甚如意,可否抛开天地物我,羽化登仙、遨游九天?情绪暗涌之处,已经萌生归去之意。它不一定指向逃避,可却是对现状的不满。“归”之一字,更突显了人生如寄之感。如东坡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不过是暂时寄寓人间罢了。
但是,起调甚高,随即笔锋一转,由天落地,道出虽“欲”却“恐”的理由:出世与入世皆非容易之事,理想与现实总是充满矛盾。天宫虽好,却是“高处不胜寒”,并非凡人能够轻易企及,所以留下来也无不可,至少可以与影为伴,起舞人间,温暖自在。可以说,这非常符合苏轼一贯的处世态度,尤是“何似”二字,空灵而蕴藉,坚韧而乐观,展露出随遇而安的旷达姿态。
整体观之上片,借说天上事情,实表人间情志。既饱含深情,又充满理趣,境界高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无怪乎《词洁》评语:“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横叙·人与月
词之下片,由虚转实。一组白描将画面从超现实的遥想拉回真实的人间,此时夜已深沉,皓月当空,银色月光洒遍万家,焦点从阁楼移到窗棂,又照进了屋里辗转难眠之人,随即展开了一段人与月的对话。
论及古今,人类对月亮总是怀抱美好憧憬,明月常被赋予清寂、圣洁、圆满之意象,也象征着博大与慈爱。然而,此时偏偏月圆人不圆,难道是故意与人为难吗?“不应有恨”,是作者的不解之处,也是自劝之语。随后,词人点破自解道:天地造化莫不如此,变化无定才是万物本质。少年鲜衣怒马的时候,可曾想到今日的外放冷遇?芸芸众生,沉浮荣辱,祸福无常,不致消沉。所谓“东坡之词旷”,不仅表现在纯熟自如的写作技巧,更体现在乐观旷达的思想韵致,此处可见一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行至尾声,凝练升华。意在指出,世事永恒变幻,不必苛求完美,只要留住心中的一轮明月,常常映照彼此,便是人间所愿。放大之中的隐忧,率真之中的自矜,虽有淡淡的郁懑遮隐在清辉之间,却不乏高古深沉之意,至此,将整首词的格调和境界推向顶点。
醉醒之际,沧海桑田,或许有时难遂人愿,但是秉持达观,互相守望惦念,也可跨过时空阻隔,超越一切苦难。纵是人生动如参商,千里之外,唯望君安。
【动如参商-动如参商不须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