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来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
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此书深奥难懂,历来众说纷纭。以下52个成语均出自《道德经》,或许能够带我们,管窥老子思想的魅力!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解释】:减少私欲之意。【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余食赘行【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解释】:形容极大。【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出自】:第二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3、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7、大巧若拙【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出自】:第五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根深蒂固【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5、慎终如始【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解释】:国家小,少。【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段话: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上天创造了万物,但不占有。人也应该有同样的处事态度,要有所作为,但不可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以自己的功劳而自居,就无所谓失去。
这句话很好理解,但真正的实践起来却非常难,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很容易把命运的馈赠当作是自己的功劳。
打个比喻,当人用火柴点燃一堆木柴,堆积的木柴燃烧形成篝火,由于是通过他的手点燃,他看着眼前的燃烧着的篝火,自然认为功劳是属于他的:这可是我一手点燃的呢。
可是,倘若没有火柴,他的手也变不出火苗,如果没有木柴火烧不起来,没有砍柴人的辛劳,就没有那堆可供燃烧的木柴,倘若没有空气,也无法燃烧。他点燃了的篝火看似是他的功劳,实则却又不是,他只是一整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他所谓的功劳其实只是他点燃的那个动作。
火柴、木柴、空气、篝火,并不都属于他。这件事的实现过程其实自始至终都需要许许多多其它因素和环节的配合,缺少任何一个因素,篝火都无法真正燃烧起来。
再比如,一个志得意满的年轻人,会想当然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形容为是自己辛苦打拼得来的,是不靠任何人得到的。眼前拥有的荣华富贵,都是以一己之力的付出换回来的,毕竟名校是自己考上的,好工作是自己找到的。
可倘若没有父母及其家族在背后助力,提供足够舒适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他或许从小就会活在对物质极度匮乏的恐慌之中。倘若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家学认知”对他谆谆教诲,以他个人那点微乎其微的努力,或许连留学及付大城市首付的钱都凑不够,又哪来如今的功成名就。
他误认自己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他自己的功劳,实则却又不是,因为他忽略了他只是家庭与社会资源集合下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的流程的一个环节。而他所谓的个人努力其实也只是他考中了名校的那个动作。社会资源、家学渊源、宗族助力,这些并不属于他自己的努力。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功赫赫的将领,是功德荣耀无限,但不能忽视的是也确实是踩在数以万以十万以百万计战士的骸骨之上,是站在为筹备军饷资费而背负沉重税赋徭役的无数老百姓身上的,倘若没有民众的后方物资支持,倘若没有前方战士的浴血拼杀,哪里有他个人彪炳千秋的功呢。
又如同命理术数预测,事实上一个人从他(她)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先天风水、生活环境、、主观因素(个人生活态度)等因素就已经开始显现了,这时候再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人定胜天”等等否定命运的、颇似壮语的豪言,就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般地的无知了。
“你命由你不由天”,天下有多少事是由着你的呢“你的命运你自己掌握”,你靠什么掌握、你如何掌握?自古寒门出贵子的如果没有变量因素助力,单纯依靠自己夺取功名的你见过几个?“
“人定胜天”,你相信自己能胜天吗?“天”是什么?“天”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你能战胜自然规律么,你是能战胜地震、还是能战胜雷电?
如果说房子震倒了再建新的、看见闪电马上捂起耳朵遮挡雷声也算“战胜”的话,我是相信的。不过,地震中死了的人谁又能让他们活过来?有哪个国家的飞机能够在雷雨天穿云破雾?
客观地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人定胜天”等类豪言,如果只是表达人们志在向上的积极信念,提法是可取的。
所有类似的说法,对于帮助人们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沐浴春风时催马急驰而不懈怠浮躁,身处逆境时自我磨砺而不颓废自弃还是很有好处的。
这个好处,主要体现在对“听天由命”等悲观宿命论的批叛和否定上,体现在逢吉扬吉、遇凶抑凶的正确命理观上。而如果拿来指“人”一定能够战胜“天”一定能战胜命运等客观自然规律的话,就无异天方夜谭、自欺欺人、痴人说梦了。
所以有时候我常觉得人最大的幸运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辈子都阴差阳错的活在:“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幻觉之中。殊不知决定人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外力及外部环境。
坦白来说,功成而弗居,其实并不是什么自谦,因为那个功劳本来就并不都是他自己的。恰恰相反,事成而居,才是人只看到他自己那一个环节的狭隘片面造成的自大与,误解,老天的账本是清清楚楚的,只是人自己容易把自己做的事想得太伟大与神奇。
功成而居,是人在认知局限与自以为是的与天道相反方向的理解方式基础上,给自己制造的幻觉。而道德经的那句功成而弗居,说的却是正理,是最朴实的客观事实规律:因为那既不真的属于你,你也真的居不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哲学式生存」
常被误用的成语
成语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误用成语,包括由此造成的不少笑话。拙文想举一些报刊、电视与网上误用成语的例子,引起读者的注意。
1.功成不居
其中的“居”字,与居住无关,而是占有的意思。这个成语是说,事情办成了,但办成这件事的人却不去独占,也就是不“居功自傲”。
有人写文章赞扬建筑师,写道:“由于他的设计,这片房子很快就盖起来了,但他功成不居,自己一间也不住。”这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居”字理解为居住了。
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由于他的设计,这片房子很快就盖起来了,但他功成不居,认为房子盖得好,那主要也是大家的成绩。”这个成语就用对了。
还有个成语是“居功自傲”,其中的“居”,也是占有之意。
2.不足为训
有人把“不足”中的“足”理解为满足,于是感到茫然;可当他们把“训”理解为教训时,忽然又觉得“豁然开朗”了。这样,好多文章里便出现这样的病句:
“这次错误虽然不严重,但如果你认为不足为训,那将来恐怕还会犯严重的错误。”
其实,这个成语中的“足”是值得的意思,而“训”则当准则或榜样讲。下面的两个句子就正确地运用了这个成语:
第一句:“我们要以文件为依据,你们单位自己定的那些规章制度,是不足为训的。”这句话中的“训”是准则的意思。
第二句:“现在,有些人认为某些明星是他们的偶像,而真正为祖国为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他们倒觉得不足为训。” 这句话中的“训”是榜样的意思。
3.不可名状
名,这里是动词,当说出讲;这个词似乎容易理解。而状,则被不少人理解为名词,当形状或状态讲了。其实,状,也是动词,当形容或描写讲。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某公》中有一句话:“两鬼捉肩按胸,力脱之,痛苦不可名状。”
“痛苦不可名状”的意思是痛苦得无法形容。我们经常说的“写人状物”,其中的“状”字,就是形容或描写的意思。还有语法里的状语,其中的状字也是形容或描写之意。
见过某学生用这个成语造的一个句子:“他又不是名人,尽管他善于装模作样,也是不可名状的。”显然,这个孩子把“名”理解为出名,把“状”理解为状态或样子了。
4.一文不名
这里的文,是个量词,指旧时的小铜钱;名,是占有的意思。一文不名的意思,是说连一文钱都不占有,形容极其贫困。
请看刘绍棠的《村妇》:“腰里一文不名,借钱四处碰壁,便兔子也吃窝边草,到亲戚熟人那里坑骗。”下面的句子中的“一文不名”就用错了:
他本来是个一文不名的人,却不断地写文章,结果造成不少笑话。
如果把“文”字理解为文章,把“名”字理解为姓名或出名等,就会用错。
5.天网恢恢
这个成语中的“恢恢”不容易了解,但有人也不去查查字词工具书,就随便把它理解为严密了。
有人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们的法律还是不够完善,如果法律能够达到恢恢的严密程度,那犯罪分子就漏不掉了。”
其实,“恢恢”与严密无关,而是宽阔广大的意思。
如,《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认为,天道如同一个大网,虽然很宽很大,有疏漏之处,但它是不会失误的。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作恶必会受到惩处,法律之网,虽然看起来又宽又大,但犯罪分子一个也逃不掉。
这个成语有时活用为“法网恢恢”。
6.克勤克俭
由于人们常常看到“克己奉公”“克服困难”这样的词儿,也知道其中的“克”当克制讲。于是,看到“克勤克俭”这个成语,就觉得不好解释。
其实,这里的“克”字,当能够讲,是用来赞扬某些人既能勤劳,又能节俭所用的成语。
有人很关心朋友,这样说道:“你可千万不要对不起自己,总是克勤克俭地克扣自己了。”
可以看出,说这话的人,是把“克勤克俭”中的克字,理解为克制的意思了。
7.文不加点
这是个常用的成语,可是,不少人经常用错,认为是个贬义词,是批评写文章不加标点或丢掉一些标点的现象。于是,在一些文章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今天总编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我的这篇报道语句不通,而且不少地方文不加点。我感谢总编对我的批评,以后一定改正。”
显然,这段话把“文不加点”中的“点”字,理解为标点符号了。
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这里简单讲讲这个成语的来源。汉末有个文学家叫祢(mí)衡,当时在江夏太守黄祖门下作官。官虽不大,但由于他有读书过目不忘之才,便深受黄祖之子黄射的敬佩。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上一只鹦鹉。于是黄射就请祢衡作赋。祢衡提笔一挥而就,连一个字都没有涂改。关于此事,《后汉书·文苑·祢衡传》这样记载:
射(黄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酒杯)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读了上面的文章,读者就会得知,文无加点是个褒义词,是用来形容写诗文时不仅瞬间即就,而且毫无涂改之处的。
8.功败垂成
这里的“功”是指事业,“垂”并不是垂挂之意,而是接近的意思,如垂危、垂老。这个成语用在由于某种原因(包括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造成的接近成功了却又失败了的场合。其用意往往是告诉人们,事情办不成,有时是由于自己不努力,但有时也是由于某些因素突然出现;也提醒人们,做事时要尽量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以免白费力气。功败垂成的语法结构是功败于垂成,意思是在接近成功之时,事业却失败了。
有的文章中出现了“功败垂成,就此一举”的句子,恐怕就是不解 “功败垂成”中“功”与“垂”的含义,把“功败垂成”理解为“失败与成功”了。下面句子中的“功败垂成”用对了。
最后几秒钟了,他突然跳起投篮了:眼看着球要入网,不料一股狂风吹来,那球被吹在一旁。唉,功败垂成!可惜,可惜!
9.功亏一篑
这个成语中的“亏”,是短少或缺少之意;而“篑”是指装土的竹筐。此成语源于《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造山已经达到九仞(仞,古代长度单位,约七八尺)的高度,就缺一筐土了;只要再加上一筐土,山就造成了,可是不加了;结果造山这件事还是没有办成。这个成语中的“功”指功业,即指造山这件事。
这样看来,是不是说,“功亏一篑”与“功败垂成”用法完全一样呢?不能这样说,它们的用法是有区别的。
功亏一篑,只能用在由于主观上停止努力而失败的场合,而不能用在客观原因造成失败的场合;意在劝诫人们做事要坚持到底。如:
这个实验已进入最后阶段,所以要格外小心;稍有疏忽,就可能功亏一篑!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面这个句子中的“功亏一篑”如果换成“功败垂成”也无不可。因为“功败垂成”既可用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败,也可用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失败。
10.穷兵黩武
穷,这里是尽的意思;穷兵,就是尽数出动;黩武,就是任意或随意发动。
黩,这个字比较生僻。主要有三个含义:一当污辱讲,如“黩犯”,即污辱冒犯之意;二当贪求讲,如“黩财”,即贪求钱财;三当滥用讲,如“黩刑”,即滥用刑法。
穷兵黩武中的黩,符合第三个含义。这个成语是贬义的,用来批判滥用武力、随意发动的。下面句子是个病句:
你只有那么点,就敢与人家打仗?这是典型的穷兵黩武。
这个病句,就是由于误把“穷”理解为穷困了。
11.春意阑珊
阑珊是将尽或衰落的意思,春意阑珊是说春天将尽。大家熟悉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阑珊,就是将尽或昏暗的意思。可有人却把“阑珊”理解为灿烂或盎然。请看下面的句子:
趁着这春意阑珊的大好时光,我们一起旅游去;到了晚春再去旅游,可就没意思了。
这个句子的作者,恐怕就把春意阑珊理解为春意盎然了。
作者简介:李淑章,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和规范汉字工作视导员,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荣获教师奖章
编辑:徐 峰
【功成不居什么意思,功成不居打一肖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