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真孝善网,为您提供真孝善正能量书籍故事!

佛教义理广博庞杂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

时间:04-23 民间故事 提交错误

本生故事是关于佛陀前世或前几世的善行的故事。 根据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佛陀通过前世无数的善行而转世,最终成佛。 所以佛教讲佛陀的前世救度了一切众生。 本生故事中的善人是佛陀的前身,而恶人往往是佛陀的对手。 佛祖的前身往往是国王、王子、医生、富贵长老、有德之人、善神、神仙、鹿王、猴王、象王、狮子等,其他形象是佛教弟子、信徒、妻子、儿子因缘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后救度众生的种种事迹的故事。 佛教认为“因”是结果的内在直接原因,“缘”是有助于完成事物的外在间接条件。 因果报应的故事不再描述佛陀的前世,而是聚焦于佛陀及其弟子的经历。 许多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都是佛教吸收印度当地的神话、寓言、民间故事而衍生出来的,并按照佛教的要求进行加工和改造。 因此,它们不仅反映了佛教的教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印度社会。 概念。

佛教命运观的出现及命运流动的空间

生命和命运是贯穿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 这是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的。 佛陀首先在鹿野苑为柯千如等五人说法。 他宣讲“四圣谛”的教义,认为苦、苦的集起、苦的灭尽、道是生命的真义。 《苦谛》讲人生的三苦、八苦,《济帖》讲人生之所以会产生生死之苦,《灭谛》讲的是摆脱生死之苦。真正的命运,“道谛”讲的是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达到无苦的涅槃境界。简而言之,“四圣谛”是基于对“生、老、病”的理解。并提供了一种“苦聚、道灭”的解脱方法。它认为人生就是苦,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无明和无尽的欲望。唯有涅槃境界摆脱痛苦,获得幸福,是人类理想的归宿,让经历了许多不幸的人生,能够到达幸福的彼岸,这就是佛教命运观的由来。

任何宗教的教义一旦离开了对生命和命运的关怀,最终都会被人类抛弃。 因此,佛教命运观一旦诞生,就始终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佛教无论起源于印度,还是传入中国后根基深厚,都是因为它对生命和命运的痛苦的详细解释。 唐代李杰认为,佛教是人生的根本,尤其是在乱世之中,可以使世人安心,认同自己的命运(李杰《禅师序》) 《镜坛洲叔岩游太原取经》,《全唐》卷78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说明了佛教对命运、生命的深切关怀。

佛教中有“六道轮回”的概念。 这六个世界构成了佛教教义中命运流动的空间。 六道分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 其中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称为三恶道,修罗道、人道、天道称为三善道。 “地狱界”是地狱中受苦的地方,是六界中最悲惨的空间; “饿鬼界”是饿鬼游荡的空间,处于饥饿难忍、不能索要食物的状态; “畜界”是指牛、羊、猪、马以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生活的空间; 《阿修罗路》是一个名为“阿修罗”的强大鬼神世界。 阿修罗始终处于挣扎状态,所以凶暴、暴烈。 愤怒; “人道”就是人类世界; “天”就是天堂,也就是神灵居住的空间。 佛教持有“精神不朽”的观念,认为灵魂一直存在于人类生生世世的循环中。 由于前世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来世会根据业果报应,流向六个不同的世界。 必须指出的是,在六道之外,还有超越六道(不在六道之内)而享受永恒快乐的“佛世界”。 佛教的六界和“佛界”成为人类不同命运流动的空间。

一切皆有其因:命运由业力决定

《闲鱼经·薇薇比丘尼》记载了薇薇比丘尼的命运:前世,薇薇比丘尼是富贵人家的妻子。 由于她不能生育,她的丈夫娶了一个小妾。 然而出于嫉妒,她用针给妾的孩子绝育。 刺头致死。 前世的恶行今生得到了报应:第一次结婚后,丈夫被毒蛇咬死,两个孩子淹死在河里被狼吃掉,全家因一场车祸而死。她父母的房子着火了; 第二次结婚后,丈夫喝醉酒后,她被殴打并被迫吃他孩子的肉; 第三次结婚后,丈夫因病去世,她被迫与他合葬。 她的第四次婚姻是因为盗墓者将她从坟墓中抢了出来,她嫁给了盗墓者的妻子,但盗墓者因罪被判处死刑,她被迫与盗墓者合葬。 因为狼群挖坟,她才得以逃脱。 这个故事见于佛教经典《杂愿经·莲花四逆出家缘》、《大方便佛报恩经》、《提拉嘎达-莲花四逆》、《提拉嘎达-岸边比丘》。 《恒河》等都有类似的记载。 比丘尼薇薇经历了丈夫双亡、陪葬、吃掉儿子、儿子落水被狼吃掉、父母一家被烧死等一系列悲惨经历。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悲剧人生。

从佛教命运的角度来看,这都是因为她前世杀了小妾的孩子,所谓的业力和恶报。 佛教对生命命运的解释根源于“十二因缘”理论。 它认为,人类在过去、现在、来生的生命轮回中,由于前世的愚痴无明,导致今生的各种欲望随着轮回而生起。 那么,如果你用行动来实现你的欲望,结果就会做出一些恶事,而这些恶事就会造成恶果。 “生”之后,必然会“老”和“死”,而死后就是下一个生命的开始。 从前世到来世,你会进入人间“六界”之一,要么是地狱、要么是饿鬼、要么是畜生、要么是阿修罗、要么是人、要么是天。 你最终会落入哪一种境地,取决于前世造下的“业力”。 “过来决定吧。” 根据佛教的说法,业力是人类的行为。 积德行善是善业,做恶事是恶业,日常生活中无法辨别善恶的行为是无记业。 就好像一本无形的账本,记录着每个人的善恶言行。 当生命终结时积累完成时,根据善恶业力,下一世将被分配到相应的“六道”世界之一。 这是由业力和因果决定的。 命运。 “十二因缘”中的三生只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其实有无数的轮回。 若不解脱,则以“十二因缘”为循环模式,以“六道”为决断。 命运的空间从一个生命流向另一个生命,永不停息。 这样,在佛教的命运观中,微妙比丘尼故事中的今生遭遇,完全可以用她前世所造的业来解释。

佛教故事中有很多体现这种命运观的例子。 比如《盂兰盆经》中,目犍连的父亲因为信仰佛教,经常布施僧侣。 死后,他升入天堂,享受幸福; 建莲的母亲吝啬,不肯布施,就打骂和尚。 死后,她被打入地狱,受尽种种痛苦。 《百元经集·供塔目的生天命》记载,阿阇世王禁止供供塔时,宫女庆德仪以身殉命,扫塔,供香花。 她被国王杀死,但她却向佛塔供奉。 塔的善行重生于天界,受到人们的称赞。 《法源竹林》和《净律一祥》都引用了《司母经》,讲了一个“自鞭其尸”的故事:人死后,灵魂在坟墓里发现了自己的尸体,并受到鞭打。它。 还有人问他:“这具尸体是死人了,你为什么还要鞭打他?” 他说:“这具尸体是我前世的身体,因为我前世做了恶事,偷盗欺骗,欺凌妇女,不孝顺父母,吝惜财产,不给钱财。僧人如果造下太多的恶业,死后就会去到痛苦的世界,受各种折磨,所以才会怨恨前世,鞭打自己的身体。”

在上面的故事中,有的人因行善而得到善报,也有的人因行恶而得到恶报。 尤其是“自虐其尸”,可谓是一个好心编织的荒唐故事。 主角因为前世的业障,最终落得极为不如意的命运。 他痛恨自己的前世,鞭打他的尸体以泄愤。 震撼人心的情节,确实能让佛教达到警醒世人的效果。

命运的辩证法:从坏命运到好命运

佛教的命运观主要基于业力因果模型,即前世积累的善恶决定了后代的命运。 然而,佛教并没有机械地看待这个问题。 它还认为恶业和恶报并不总是影响命运,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更好的命运。 例如,《涅盘经·十字后品》就提出了业报的变化:无论你前世造恶与否,都不一定能完全实现。 罪虽重,果报轻,罪轻,果报重,甚至有的罪是可以免报的。 按照佛教的前因后果关系,除了业力之外,还有一个“缘”字。 命运是一种外在条件,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实现,是改变命运的因素。

《智愚经·帕舍那地王金刚针》记载了金刚丑女命运的变化:帕斯那地王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儿,名叫金刚姑娘。 因为她前世侮辱了辟支佛,所以这一生虽然出生了,但还是受到了报应。 虞王公的家庭极其丑陋。 她的皮肤粗糙如骆驼皮,头发浓密如马尾。 金刚姑娘渐渐长大,父母不敢娶她,最终请大臣在街上找一个穷汉做妾。 但婚后,国王吩咐王妃亲自保管钥匙,将妻子锁在屋内,不许她出去见任何人。 大臣聚会中,其他人都是情侣。 只有王妃独自去参加宴会,不能带妻子参加宴会。 金刚丑女“一直被困在黑屋子里,看不到太阳、月亮,也看不到其他人”。 她感叹自己的悲惨命运,悲痛万分。 于是她诚心拜佛,深深忏悔。 凭借佛力,她变得美丽如天女。 丈夫和父母高兴极了,大臣们羡慕不已。 这个故事在佛教经典《百缘集·波斯尼王丑女本命》和《杂宝经·丑女莱提本命》中也有简要记载。

女人本该美丽如花,却生来丑陋。 由于她的外表,她被锁在家里,不准见任何人。 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她内心最敏感的灵魂。 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然而,在佛教的命运观中,只是因为她前世的不当行为造成了恶业,而她的业因造成了悲惨的命运。 幸运的是,根据佛教的道理,业力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当她真诚地向佛陀祈求时,她的外在情况就变好了。 佛陀用他的慈悲和神通,让她的容貌从丑陋变成美丽。 ,命运逆转,大家都爱上了。 佛教的“因”、“命”在命运的创造中是多么神奇啊!

有香夫人的命运,在《杂宝经·玉仙陀元王》中也有记载。 乌桑达国王的妻子名声大噪,美丽动人,但当她在王宫跳舞时,却被发现在七天内就去世了。 乌桑塔国王第六天就让她出家,并向她发誓,如果有妃子升天,她一定会再来见他。 果然,出家第七天,又香夫人就去世了。 由于幽香夫人向往佛教,出家为僧,所以得以升天。 有香夫人信守誓言,升天后前往王宫拜见乌桑塔王。 这个故事在《佛杂集经》、《观音律》等佛经中也可见到。 在这个故事中,向夫人的命运虽然这一生未能改变,但她却能够在未来升入理想的天堂,与慈爱的乌桑塔国王再次相遇。 从佛教命运的角度来看,有香夫人皈依佛门出家的外在环境,使她虽死后仍能达到世间圆满的境界。 这也许是一种补偿。 陈云霁教授认为,这个故事在主题、内容、结构等方面都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密切相关。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虽是佛家故事,却很感人。 多生善行成佛:救度一切众生的大慈悲者的命运。 佛教典籍记载了大量佛陀生前无数生平的故事,构成了佛教故事园的壮丽美景。 按照佛教的观念,佛在成佛之前,必须在无数生中为一切众生做出无数的牺牲,反复转世以帮助一切众生,历经磨难,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最后才能成佛。佛。

《善行王子入海寻宝》、《九色鹿》、《十比王割肉救鸽》、《萨埵太子舍命喂虎》、《毗楞王吉力求法》 《受万钉之苦》、《善财太子送礼》等,是本生故事的代表作。 佛教通过佛陀无数生生世世的虔诚故事,向世人展现了无畏求法、普渡众生的神话形象。 同时,佛教也用佛陀的诸多前辈来诠释一幕幕非凡的命运悲剧。 《菩萨本生经:思毗王救鸽一生的由来》记载了佛陀的前身思毗王舍身行善的故事:释迦牟尼(印度天神,后来佛教的护法神) )快要死了,但他还没有活着。 在人间找到了一位有德行的菩萨后,他化作一只鸽子来考验修行菩萨道的思必王。 当斯比国王看到一只老鹰追赶一只鸽子时,他想保护这只鸽子。 然而,救鸽子的命就会让老鹰饿死。 对于帮助众生的思必王来说,他只能用自己的肉来喂养老鹰。 。 西比王把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割下自己的肉放在天平的另一端。 他把身上的肉全部割掉,还不够,于是他发誓要献身于此,但爬上秤时却晕倒了。 这时,释天帝被思碧王救度众生的善行所感动,于是现出真身,恢复了思碧王的健康身体。 诸天诸神皆赞叹不已。 此故事见于《愚愚经·梵天求法六事》、《百往经·释比王剜目施予秃鹫》、《杂编经》寓言:菩萨舍身布施”、《大庄严经-释彼》、《大王舍命救鸽》、《第六波罗蜜经》等佛经中都有记载: 《萨波达国王的一生》,在世俗社会广为流传。

佛教经典中记载了许多致力于求法救度众生的故事。 例如,佛陀前世为萨埵王子时,刺穿自己的喉咙,用自己的身体喂养一只垂死的母老虎,以拯救母老虎及其幼崽的生命; 佛陀前世为善王子时,不顾大海翻船的危险,为人民寻找摩尼珠; 佛陀前世为九色鹿时,为救落水者而舍身,却无求; 佛陀前世为维楞吉利王时,为了求法救度世间,甘愿在自己身上钉上一千颗铁钉; 佛陀前世为千迦尼波利王时,为了求法解苦,自愿在身上挖千孔,烧灯万盏。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佛陀的这些人生经历几乎都是壮丽的悲剧,因为佛教确实视悲剧为美。 这种追求深深地渗透到佛教本生故事中,与西方宗教追求崇高如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经中的一系列本生故事,如果从佛教的命运观来看,可以说是虚拟的悲剧命运。 这场悲惨命运的主角不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非凡的慈悲之人。 他的悲剧也成为超越平凡生死、高人一等的命运体验。

很多体现佛教命运观的故事,最初都植根于印度文化的土壤中。 例如,印度神话寓言中有鹿角仙人、鹰鸽试情、王子肉食老虎、九色鹿等故事。 佛教吸收了这些故事,按照自己的模式加以修改,将其变成佛祖前辈经验或教诲的工具,赋予佛教故事浓厚的印度社会文化气息。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命运观也以其一系列的故事传遍中国。 其影响从佛经延伸到洞穴壁画、歌谣文学、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命运观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安身立命提供了基础,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敦煌学会副秘书长)

【佛教义理广博庞杂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